全时财经

首页 > 保险 > 正文

以案说险:从“内部理财”到“社保冻结”,这些骗局专盯新市民!

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,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朋友来到城市追逐梦想、安家立业。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,金融服务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由于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,部分新市民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。为提升风险识别能力,平安产险大连分公司再次通过真实案例,揭示常见金融骗局,帮助您筑牢安全防线。

案例一:所谓“内部理财”实为诈骗,熟人介绍也需警惕

赵先生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,平日勤俭节约,积攒了一些积蓄。一次聚餐中,同事提到自己通过“公司内部渠道”购买了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,月收益达3%,并展示了所谓的“收益截图”。赵先生心动不已,在对方多次邀请下,转账8万元参与投资。

起初,账户显示有“收益”入账,赵先生还特意提现成功一次,更加深信不疑。然而一个月后,平台无法登录,客服失联,所谓的“理财经理”也换了号码。经警方调查发现,该平台系伪造网站,所谓“内部项目”根本不存在,收款账户分散在多个异地银行卡,资金已被迅速转移。

风险提示:

即便是熟人推荐,也要核实产品来源。正规理财产品均有备案信息,可通过银行官网、证监会或银保监会平台查询。凡承诺“内部渠道”“稳赚不赔”的,极有可能是诈骗。

案例二:“刷单返现”变“贷款消费”,不知不觉背上债务

刚毕业的小陈来到大连找工作,经济压力较大。他在社交群中看到一则“轻松兼职、日赚500”的广告,称只需帮忙“刷单”即可获得佣金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他添加了客服。

对方要求他先用个人名义在某消费金融平台下单购买手机,承诺货款和佣金会由公司返还。小陈按要求操作后,不仅未收到返现,反而接到贷款平台的催收电话——原来他签的是分期贷款合同,设备已被转卖,而债务却由他本人承担。

风险提示:

任何要求以“刷单”“走流水”为由进行贷款或大额消费的行为,都是诈骗。切勿将个人身份用于他人交易,避免“被贷款”“被负债”。正规兼职不会要求先行垫资或借贷。

案例三:冒充“社保中心”来电,诱导转账骗走养老钱

刘阿姨在大连做家政工作多年,近期接到一个自称“市社保局工作人员”的电话,称她的社保卡涉嫌异地违规使用,若不及时处理将被冻结。对方准确报出她的身份证号和部分个人信息,让她配合调查。

随后,对方引导她下载一款“安全防护”APP,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,以“保护账户资金”为由,让她将银行卡余额转入“安全账户”。刘阿姨信以为真,转账4.6万元。直到第二天子女发现异常报警,才知遭遇冒充公检法类诈骗。

风险提示:

政府部门不会通过电话、短信要求转账或提供验证码。凡提及“安全账户”“资金核查”“配合调查”并要求转账的,均为诈骗。请立即挂断并报警。

平安产险大连分公司温馨提示

每一位新市民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建设者。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,请您务必提高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牢记以下四点:

不轻信高收益诱惑,投资前查清资质

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刷单、跑分活动

不泄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

遇到可疑情况,第一时间报警求助

本文允许转载,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全时财经 - http://www.infoall.cn/baoxian/20251107/7627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