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一:虚假承诺背后的“高赔付”骗局
大连市民李某因车辆事故需理赔,接到自称“保险合作中介”的电话,对方承诺“包赔8000元,不成功不收费”。李某支付2000元代理费后,发现中介伪造维修发票虚增损失,最终保险公司以骗保拒赔,李某不仅未获赔偿,个人信息还被转卖至第三方。
风险分析:非法中介常以“内部渠道”“100%赔付”诱导消费者,实则通过操控案件骗取保险金,消费者可能承担法律连带责任。
提醒:理赔金额由保险公司依法审核确定,任何“包赔”承诺均不可信!
案例二:伪造资质的“假代理”
王某车辆一直无法购买保险,通过某平台找到自称“保险授权代理点”的机构办理车险,对方出示伪造营业执照和代理证书。投保后王某发现保单无效,事故损失无法理赔,维权时发现中介早已失联。
风险分析:非法中介可能伪造资质文件骗取信任,消费者一旦委托其办理业务,可能面临保单无效、资金损失等风险。
提醒:购买保险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网、官方客服或线下网点核实资质!
案例三:低价陷阱下的“信息泄露”
张某被“零手续费代办理赔”广告吸引,向中介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及事故照片。中介以“优化材料”为由篡改事故照片,导致保险公司拒赔,张某银行卡信息更被用于网络诈骗。
风险分析:非法中介以“低价”为诱饵套取个人信息,用于诈骗、洗钱等非法活动,消费者可能遭遇财产损失和隐私泄露。
提醒:切勿向不明身份人员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等资料原件及复印件!
三不原则,远离非法中介
不轻信:警惕“包赔”“高返现”等不实承诺,核实机构资质。
不透露:拒绝向他人泄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保单等敏感信息。
不转账:理赔费用需直接支付至消费者本人账户,勿向第三方支付“代理费”。
平安产险大连分公司郑重提醒
若发现非法中介行为,请立即举报,转发本文,让更多人避坑防骗!
平安产险大连分公司供稿
本文允许转载,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全时财经 - http://www.infoall.cn/baoxian/20250922/761829.html
全时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