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时财经

首页 > 基金 > 正文

3019家私募管理规模过5亿 逾2万家仍在“生死线”下

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杨建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谢欣

目前,市场资源的重心再度向明星私募倾斜,私募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更加明显。行业普遍认为,5亿元的管理规模已成为私募的“生死线”,而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中基协在5月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5亿元管理规模以上的私募达到3019家,另外还有逾2万多家私募管理规模仍在“生死线”以下。

管理规模5亿是私募“生死线”

随着私募总管理规模突破12万亿元,私募行业内部分化加剧。随着各方面综合成本提升,行业的生存门槛显著提高,尤其是小私募除了面对渠道的压力,自身还有成本压力。由于合规监管趋严,新私募的成本相比此前有所升高,另外在资管新规落地后,对合格投资者的资产和投资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或将对私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。

如新规要求,新成立私募至少需要配备10人,注册公司办公场所达到200平方米。因此过小的私募如果没有创造超额收益,极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况。在私募圈内,市场各方的测算规模有所不同,所以对私募“生死线”的标准也不尽相同。业内大多认可5亿元管理规模成为私募“生死线”,虽然也有很多5亿元规模以下的私募过得挺滋润,但一般都是业绩较好或者成本控制做得不错的公司。

对此,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私募管理费大多按照1%~1.5%来计算。假设管理费按照1.5%来计算,除去支付给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费用,实际到手的大概就是1%。一家5亿元管理规模的私募,在没有业绩提成的前提下,按照1%计算管理费收入,一年可获得的确定性现金流入仅为500万元,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勉强覆盖成本。如果私募管理规模没有做到5亿元以上,基本上是不挣钱的。所以5亿元管理规模可看成私募的“生死线”。

未来新成立、规模小、投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私募,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,而大型、老牌私募的优势会更加明显。私募行业有很多固有成本,形成了行业的事实门槛。如资金的募集成本,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报酬有相当大的比例要分配给银行、券商、信托等渠道;二是运营成本,据估算,一个小型私募证券基金的年度运营成本不少于400万元。

而小型私募运营最大的成本主要是两块,一是人力成本,二是办公场所支出。随着人力、用房成本提升,这个数字也将不断增大。此外还有水电费、差旅费、办公费、招待费、营业税、律师费等各种费用。

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自律管理日益加强,行业的隐形门槛不断提高。完成登记手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持续履行产品备案、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告更新季度、年度和重大事项信息等义务。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完善,私募基金的合规成本也在增加。

仅3019家私募超过“生死线”

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4月底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合计23559家,其中证券投资基金8752家,私募股权、创业投资基金14037家,其他私募投资基金770家。从管理规模来看,截至2018年4月底,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6008只,基金规模2.56万亿元,较上月减少196.70亿元;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4621只,基金规模7.04万亿元,较上月增加3647.46亿元,增长5.46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私募管理规模略有增加,但还是有3101家已登记的私募管理规模为零。今年5月8日中基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最新公布的一批失联私募竟然高达123家,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存不下去而失联的。

截至2018年4月底,超过100亿元管理规模的私募较上月增加12家,达到222家;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~100亿元的也较上月有所增加,达到268家;管理基金规模在20亿~50亿元的为645家;管理基金规模在10亿~20亿元的则由794家增至827家;管理基金规模在5亿~10亿元的1057家。合计来看,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私募达到了3019家。

截至2018年4月底,在已登记的23559家私募管理人中,如果按照5亿元管理规模的“生死线”来划分,目前这3019家私募仅占整个私募管理人家数的12.81%,而另外20540家私募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,意味着超过2万家私募还挣扎在“生死线”下。

对此有私募人士向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指出,近年来A股市场的分化行情加剧了私募行业的分化,头部效应愈加显著。龙头私募对资金的“虹吸效应”,使得中小私募的发展越来越难。大私募受到资金追捧,规模迅速扩张,而小私募则捉襟见肘。银行、券商更愿意与大型私募合作,近期多家券商推出私募FOF产品都定格在明星私募里,投顾包括千合资本、淡水泉、景林等大型私募机构。而从认购情况来看,更是爆款不断,其中中信证券(600030,股吧)推出的FOF规模达到了80亿元。

(编辑:范迪)
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;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/图片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处理!